在數學中,為了緊湊地編寫線性方程組,經常使用矩陣,以矩形表的形式編寫。 在這些表中,行數對應於方程的數量,列數對應於未知數的數量。 還有環和域形式的矩陣:用於寫入複數和實數。
借助矩陣表,您可以求解代數方程和微分方程,將計算量減少到矩陣運算,從而大大加快了處理速度。 此外,它還簡化了大數據陣列的系統化,包括電子計算設備中的數據陣列。
發生歷史
歷史學家將第一個矩陣的發明歸功於古代中國人。 4000多年前,大禹統治時期,這些數學物體被稱為幻方,可以通過幾個簡單的步驟進行複雜的計算。
根據中國古代傳說,第一個帶有像形文字的幻方是在公元前 2200 年從黃河中浮出水面的神龜甲殼上發現的。 該矩陣在貿易和工程中得到應用,並隨後傳播到古代東方的許多國家。 在中世紀早期,他們在阿拉伯國家、11 世紀在印度、15-16 世紀在日本了解了它。
在歐洲,魔方直到 15 世紀和 16 世紀之交才為人所知 - 這要歸功於拜占庭作家曼努埃爾·莫斯科普爾 (Manuel Moskhopul),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對它進行了描述。 1514年,德國畫家阿爾布雷希特·丟勒(Albrecht Dürer)在他的版畫《憂鬱》中加入了幻方。 在它上面,除其他物體外,還描繪了一個正方形,在其中央單元格中刻有雕刻的創作日期。
在 16 世紀,數字矩陣在占卜師和占星家中廣泛傳播,他們賦予了幻方神秘和治癒的特性。 它經常出現在當時的微型銀雕上,據說可以保護主人免受瘟疫的侵害。 然後,在 16 世紀,矩陣在歐洲得到了實際應用。 德國哲學家科尼利厄斯·海因里希·阿格里帕 (Cornelius Heinrich Agrippa) 通過構建 3 階到 9 階的正方形,用它們來描述 7 顆行星的運動。
在 17 世紀和 18 世紀,研究仍在繼續,瑞士數學家 Gabriel Cramer 於 1751 年發表了一種使用主行列式為零的矩陣求解代數方程的新方法,他為此研究了數十年。
大約在同一時間,求解線性代數方程組的高斯方法發布了。 儘管今天它的名字與一位德國數學家的名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,但根據歷史學家的說法,作者並不屬於他。 所以,這種計算矩陣的方法早在卡爾·弗里德里希·高斯出生前2000年就已為人所知,並在公元前2世紀的中國古代《數學九書》中就已提出。
隨著代數和運算微積分的發展,人們對矩陣的興趣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重新燃起。 他們的研究是由當時的著名科學家威廉·漢密爾頓、阿瑟·凱利和詹姆斯·約瑟夫·西爾維斯特進行的。
到了 19 世紀中葉,他們終於製定了矩陣表的加法和乘法規則,到了 20 世紀初,Karl Weierstrass 和 Ferdinand Georg Frobenius 的研究擴大了理論基礎。 值得注意的是,該矩陣直到 1841 年才獲得現代名稱和名稱 - 感謝英國數學家阿瑟·凱利 (Arthur Cayley)。
各種矩陣
標準的矩形矩陣是m行n列的數列。 其中的所有元素都是從左到右、從上到下編號的。 頂行可以表示為 (a₁ a2 a₃ ... aₙ),底行可以表示為 (aₘ₁ aₘ2 aₘ₃ ... aₘₙ)。 矩陣大小指定為 m × n,其中 m 和 n 是自然數。
因此,要找出表中元素的總數,只需將 m 乘以 n(行數乘以列數)即可。 除了矩形之外,還有哪些矩陣?
- 正方形。它們的行數和列數相同,即 m = n。
- 作為列向量。這樣的矩陣的 n = 1,大小指定為“m × 1”。 其中所有數字從上到下編號:冒號(a₁ a2 ... aₘ)。
- 作為行向量。與前一個矩陣類似的矩陣,但 m = 1 且大小為“1 × n”。 其中的數字從左到右編號:行 (a₁ a2 ... aₙ)。
列和行用大寫字母(m,n)表示,但一般來說,每個矩陣都可以表示為 K = M × N,即使其中一個值\u200b\u200bi 等於 1。
還有轉置矩陣、對角矩陣、恆等矩陣和零矩陣。 在單位矩陣中,所有元素都是單位;與它相乘時,任何矩陣都保持不變。 在零中,所有行和列都由零組成,每個矩陣在相加時保持不變。